管理文库 导航

贵阳一中十一五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年度推进方案

编辑:管理文库2023-11-01

  队伍建设相关资讯是工作中经常遇到及需要使用的,也许您正在为怎么撰写队伍建设而苦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队伍建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建设出一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以推行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为重点,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造就一批在省内有较高影响的教育名师、特色教师,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与新课程改革下一中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确保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成立“阳贵一中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zz(校长)

  副组长:zz(副校长)

  成员:zz(教学处主任)、zz(教学处副主任)、zz(办公室主任)、zz(办公室副主任)、zz(教育处主任)、zz(教育处副主任、宿管中心主任)、zz(教务处主任)、zz(教务处副主任)、zz(信科处主任)、zz(年级组长)、zz(年级组长)、zz(年级组长)、zz(语文教研组组长)、zz(数学教研组组长)、zz(英语教研组组长)、zz(物理教研组组长)、zz(化学教研组组长)、zz(生物教研组组长)、zz(政治教研组组长)、zz(历史教研组组长)、zz(地理教研组组长)、zz(艺术教研组组长)、zz(体育教研组组长)、zz(通用技术教研组组长)。

  二、目标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继续以教研组为主阵地,坚持把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一支业务精湛,熟悉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新课程、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并敢于大胆创新,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教师队伍。

  二、措施

您正在浏览的文章由www.glwk8.om(管理文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研讨来进行,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集体研讨,校级公开课、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培训,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1. 通过发放和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课程标准》及各学科各版本教材,开教师沙龙、上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改的思想,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念,明确课改的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增进参加课改的主动性,自觉性。为进入新课改做好准备。引导教师广泛阅读教育教学论着,即时了解教育发展动态和最新教育教学成果,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大胆进行教改实验,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 在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培训等环节中积极推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本学期除要求教师备课有电子教案、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媒体的使用设计,上课要尽量使用班班通之外,还要求教师加强对课件制作的研究,学校网站链接的“中学学科网”、“英才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等学习网站将作为教师备课的信息资料来源。通过教学信息化建设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以教研组为基地,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建设,强化学校的教研氛围,形成以教研组为核心的学习、研究团队,使教研组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完善教师评价标准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形成教师发展性流动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获得成功和体验快乐的环境和氛围。

  4. 开展以“师能、师艺”为重点的校本培训,加紧校本培训的课程建设,强化教师的校本备研、教研、科研意识和行动,强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5.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教育教学理论专着学习、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继续抓好“教育教学反思”等基本功训练,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6. 构建组内的学科特色,建设好特色教研组。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及学习理论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的学习研讨,并以教材学习、研究为载体,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

  7.做好本年度“同课异构 生命课堂”校级公开课的组织工作,要求教师认真听课评课,邀请名师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开展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展示课活动,认真做好评课,广泛征求评课意见,形成经验成果。

  8. 办好“教师论坛”,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9. 抓好教师的课后反思、感悟,把不定期检查与期末集中检查评比相结合,促进骨干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工作实效性。

  10. 引导教师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生情”,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法指导,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篇2:贵阳一中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百年办学,积文化厚蕴

  20**年的钟声,开启了阳贵一中新百年的办学历程。

  回眸百年,袭筑正本、正习书院之风,行创新学之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礼部尚书李端棻与贵州名士唐尔镛、任可澄、于德楷、华之鸿等,于阳贵府中学堂的基础上,在南明河畔立校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阳贵一种前身),广育黔中才俊。1950年,并省立阳贵中学、私立中山中学、国立师院附中、伯群中学,称阳贵一中。

  百年一中,见证贵州基础教育的百年历史。从茅亭渡口、板楼瓦屋式的学堂,到独具特色、惠及黔中的南明半岛文化,至硬件一流、蜚声全国的金阳新校,浓缩着一段教育从蚕丛草创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

  百年一中,厚蓄文化,传承文明。一中似条河,汇五条颇具时代影响的教育支流而成。一中前身五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然各有特色。各校虽屡易其名,但又各自延续自身的文化精髓。

  百年一中,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一中前身五校肇建之时,前辈先贤们就顺应时代发展恪守办学兴邦的宏旨,用知识育德,科学救国的思想浸润一中学子。解放后,五校合并,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顺运时代发展需要,育人无数,干才辈出。90年代办小河分校,20**年搬迁金阳,均以推动阳贵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为己任。审视一中百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思想,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念。

  阳贵一中的一百年,是始终站在贵州教育和文化的前沿,演绎独具蕴意的南明文化的丰厚百年;是展胸襟,纳百川,融众慧,润千里的博大百年;是聚士杰、育英才、泽芳华的辉煌百年。在传承勤慎朴实、自强不息文化精神基础上,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品德教育特色凸显,形成了崇德瀹智、追求卓越的校风,敬业尽职、精益求精的教风,自觉、勤奋、踏实、活泼的学风。

  (二)、“九五”规划,实现创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目标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1997年结合实际制定了“九五”规划,提出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

  1、应运时代发展,快速推进软硬件建设,形成规模品牌效应;

  2、建设小河分校,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20**年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成为贵州省唯一的一所一类示范性高中,奠定了阳贵一中作为贵州高中发展排头兵的地位。

  (三)、“十五”规划,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实现跨越性发展

  20**年至20**年是学校发展的特殊时期,金阳新校的建设和搬迁,使学校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学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审时度势制定了“十五”规划,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全面推进学校发展。“一个中心” 即以金阳新校建设为中心;“三个结合”:即新校建设与本部稳步过渡发展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人件”建设相结合。

  1、改革管理,完善制度,建立有效机制

  学校结合实际推行了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制订并实施了《阳贵一中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办法》、《阳贵一中教师请假制度》、《阳贵一中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阳贵一中教科研成果评价办法》、《阳贵一中学科竞赛辅导管理办法》,修订《阳贵一中校长奖教金评奖办法》、《阳贵一中教研科研评奖标准及奖励办法》。

  2、拓宽办学渠道,走多元办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元发展平台

  理科实验班的探索,实现分层教学的突破,总结优秀学子的成长规律,积累青年英才的培养经验。为办特色学校、特色教育、精品教育打下了基础。

  中澳合作学校的举办,中日合作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办学渠道,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元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多个平台。

  3、强力推进队伍建设,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继承“老带新”传统,再造“新促老”氛围,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1369工程”, 保持教师队伍的整体持续发展;创建“名师工室”,完善评价办法和激励机制。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形成多样用人机制,有效缓解了社会性的人才断层问题,解决了学校规模急剧扩大后的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建设一支学科、年龄结构合理,能满足90个教学班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数量足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4、建设新校,实现硬件跨越发展

  20**年新校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的硬件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行列,为学校整体办学走向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成功搬迁,将学校办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搬迁,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多重考验。社会舆论、家长疑虑、走读到住读的习惯改变、远离闹市的交通困难等等,都给师生带来许多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给招聘和招生特殊政策,想办法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将政治,广大教职讲奉献、顾大局,克服了搬迁中的重重困难,成功实现了搬迁。新校运行一年多来,教师队伍稳定,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有序,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住读式管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6、总结百年办学经验,举办百年校庆活动,传承厚重学校文化

  学校以百年校庆的组织为契机,认真总结百年办学经验,发掘和整理了学校的化精髓。出版书籍:《百年一中》、《杏坛励耕集》、《杏坛颉英集》、《管理制度汇编》、《纪念图片册》,制作了《百年金桥》、《黔中光华杏坛风》光碟。完善了校园文化环境,建成了校史馆、百年纪念雕塑、广场大型喷泉、廊道文化屏风等。

  (四)、形势与任务

  随着金阳新校搬迁的顺利完成,一中的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百年名校正担负着二次创业的重压。这些挑战和压力是基于以下一些背景而存在的:

  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花大气力培养掌握高新科技,富有爱国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课改对学校办学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现实背景:一中搬迁后,以寄宿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和阳贵市民仍习惯于走读制管理模式的矛盾;金阳新区的建设发展的长期性和阳贵一中新校办学的先行性的矛盾。

  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如何构建特大型学校、全寄宿制特色管理体系,如何确保学校的发展优势,办特色学校、特色教育、精品教育,是学校在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统领,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校园。

  (二)、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服务创新、开放办学、共谐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水平为宗旨,坚持改革领先,构建特色管理体系;坚持继承创新,构建“一中特色”的新型学校文化,打造“精品教育”、“特色教育”、“多元教育”,将阳贵一中办成区域优势突出,教育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校。

  构建特色管理体系,是一中开启新百年办学的首要课题。搬迁新校学校实现了硬件跨越式的发展,规模和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构建一所全寄宿制特大型学校的特色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先进行、科学性、高效性是的特色管理体系的主要标志。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师生员工)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有特色学校文化是一所名校、老校必备内涵,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是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体现。

  教育现代化水平,是衡量学校发展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校文化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

  (四)、育人目标

  培养健全人格、自主发展、求真向善的未来人。

  健全人格: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良的性格、强健的体格。

  自主发展:自尊自律、自信自强、自觉自主。自尊奠基--涵养动力自律奋进--磨练意志

  自信定位--追求成功自强励志--勇于进取

  自觉求知--提升自我自主发展--终成人才

  求真向善--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充满爱心,善对人生、自然和社会

  未来人--具备人文精神、科技素养、创新精神和世界眼光

  (五)、行动策略

  行动策略是贯彻思想、实现目标的重要支撑。新五年规划必须立足超大规模寄宿制学校的实际,以新的课程改革为推手,通过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改革和推进,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而达成既定的目标。

  1、坚持以学校的办学目标来凝聚人,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激励人

  2、全面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3、探索和研究寄宿制德育的特点和模式,增强德育的体验性,构建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新体系

  4、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提供较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树立决战课堂的思想,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5、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

  6、坚持文化立校的方略,充分挖掘和完善新校的文化内涵,建设文化的校园

  7、推进科研强校工程,抓手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8、坚持质量立校的思想,探索和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9、坚持安全至上,服务育人的思想,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

  (六)分项目标及保障措施

  1、硬件建设

  完成学校二期扩建工程,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新校的硬件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规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建成一流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

  2、队伍建设

  ⑴干部队伍

  形成一支目标明确、团结协作、视野开阔、勇于争先、积极开拓的领导群体。对学校某一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研究。五年之内,每一位领导成员都有一项理论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

  ⑵教师队伍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以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硬件对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要求为提升重点,以阳贵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为契机,制定《“十一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另单列),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造就一批在省内有较高影响的教育名师、特色教师,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与新时代一中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能熟练应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施教育教学管理。

  a.引导教师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生情”,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法指导,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b.完善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形成 “教学新手-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导师-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发展梯度。

  c.完善教师评价标准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形成教师发展性流动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获得成功和体验快乐的环境和氛围。

  d.开展以“师德、师能、师艺”为重点的校本培训,加紧校本培训的课程建设,强化教师的校本备研、教研、科研意识和行动,强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e.以教研组为基地,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建设,强化学校的教研氛围,形成以教研组为核心的学习、研究团队,使教研组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继续完善教研组内“师徒结对,教学相长”的传统型带教工作,强化教学基本功、基本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教育教学理论专着学习、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继续抓好“教育教学反思”等基本功训练,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构建组内的学科特色,建设好特色教研组。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及学习理论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的学习研讨,并以教材学习、研究为载体,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组内的日常听课、评课活动,组织好每学期的各层次的教学评好课、展示课活动,将教学研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f.继续办好“教师论坛”,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g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工程和名师工程,完善名师工作室相关制度,提升名师工作室的质量,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争我校的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人数明显增加。实施“青蓝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工作。

  h.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提高教师学历培训计划。

  (3)职工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的职工队伍。职工有高度责任感和较强的教育服务意识,有团结互助和积极创新精神,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创造性地应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工作。

  3、教学与课程改革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未来五年,要继承和发展一中重视课堂教学、重视基础课程的传统,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继续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习方式转变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完善和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完善课程新体系、探索教学新策略、倡导学习新方式三个目标。

  (1)以国家新一轮课改为契机,全面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探索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双主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教学思想,形成生动有效的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2)探索和研究寄宿制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倡导学生自读、自研、互研的学习新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积累宝贵的学习经历,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

  (3)着力学风建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矫正学习随意的行为和习惯。

  (4)充分挖掘新校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机会和平台。

  (5)发扬学科教学优势,建立和完善竞赛辅导和激励机制,力争竞赛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竞赛成绩与高考双丰收,实现进入全国冬令营和国家集训队零的突破。

  (6)利用寄宿优势,探索分层教学的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一、高二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7)加强高考的研究,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编写相关的复习资料,提升命题质量,实现“自我为主、借鉴为辅”的目标。

  (8)总结创新大赛经验,强化科技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形成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评价制度,校本备研、教研、科研制度,课程资源共享与奖励制度

  (10)完善和开发图书馆的功能,建立资源信息中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1)以研究性学习评价为切入点,探索和改进学生学业评价的途径和方式,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

  (12)充分利用体育和艺术场馆及资源优势,处理好普及的同时,着力于体育和艺术的提高,强化体艺的特色课程和特长水平。

  4、德育工作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继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德育课题为载体,积极探讨寄宿制条件下的德育工作特点,研究寄宿制德育工作的模式和规律,构建阳贵一中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学校的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一中学生经过三年的教育达到人格健全、自主发展、求真向善未来人的目标。

  继承和发展一中“爱国报国、服务社会”的育人传统,完善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为重点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为支撑,提升科学精神,增强人文底蕴;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培育健康人格。

  (1)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继续坚持和突出以课堂德育为要旨、人格德育为核心、自我德育为基础、养成德育为抓手、主题德育为主线、活动德育为载体、特色德育为亮点的德育工作特色。

  (2)细化一中学生十大修养的内涵,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创新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落实十大修养的要求。

  (3)降低德育重心,制订分级德育内容目标,构建适应寄宿制办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内容新体系。

  (4)努力探索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5)结合寄宿特点,深化“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的“三会”教育,赋予其新的内涵。会做人:做一个具有开放、宽容的心态,善于适应周边环境变化的自强的人;做一个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善于理解他人的人;做一个具有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善于正确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的人;做一个兼具民族意识和国际意识,善于与世界和平共处的人。会学习:有严格、勤奋、踏实、刻苦的学习态度,有自读、自研、互研的学习方式,有强烈的学业问题意识,有各种自主学习经历的尝试体验,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成为敢于竞争、勇于追求、善于创新、充满自信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会生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有生命安全防范的意识与能力,具有健康的生命美育观,有健康高雅的业余爱好,有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有科学的理财能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热爱生活的人。

  (6)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初步构建阳贵一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网,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模式,增强德育的体验性,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让学生从接受道德走向在生命体验中发现道德,在发现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7)积极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生命教育,设计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形成特色。

  (8)充分利用校史资源,扬己之长、成己特色、出己品牌,突出对学生进行“一中精神”的培育,使“一中人”作为一中精神的传承者,活跃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

  (9)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加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10)深入研究和探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构建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完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成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出版。

  (11)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社团文化,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社团平台。

  (12)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校长助理团、学生会、团委会、红十字会以及值管委、宿管委、食管委的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13)关注学生成长环境,关注家长的发展,成立家长学校,参与指导家庭文化建设,以推动家庭文化建设来带动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14)探索构建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新体系。

  (15)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16)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岗前、岗位培训体系以提升班主任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17)加强德育研究工作,形成以大学为依托,课题为载体,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模式,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

  5、管理工作

  以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为重点,全面构建全寄宿制、特大型学校的特色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的先进性、科学性、高效性。

  学校管理是教育观念认同的管理,是教育动机激发的管理,是教育行为协调的管理,是教育规范实施的管理,是教育评价公正的管理。

  (1)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规范而高效的管理网络体系,重新设置学校中层管理部门,优化管理干部队伍。

  (2)加强学校民主化建设和凝聚力建设,团结师生,凝聚人心,形成团结、敬业、务实、创新、高效的管理作风。

  (3)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中数字化管理平台”,使学校管理不断走向信息化和现代化。

  (4)以“服务”为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学校管理为师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性化、现代化水平。

  (5)推动学校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中层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服务机构转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管理协调、专业指导、决策咨询等支持和服务。

  (6)推进校园网上的综合办公系统建设,使其含盖学校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各个模块。

  (7)加强适合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的管理制度建设,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工作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强职称评聘分离工作。

  (8)推进组团式管理改革,实现条上指挥、块上落实、处室考核、学校统筹的双线互动管理模式。

  (9)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进一步探索多元办学的路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造血、支撑自我发展的战略抉择。

  6、教育科研工作

  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牢固树立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思想。从管理机制入手,着力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体系,改变科研工作的“软”局面。

  (1)完善实行“三级两制”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科研网络管理体系。成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是科研工作决策和终极评价的管理层面,同时聘请校外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科研工作的决策咨询、过程指导、结题评价;设科研管理办公室,作为学校日常科研工作常规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科研工作的项目及其过程控制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有主抓教科研工作的组长,组织成立相应课题组,具体抓好操作实施管理。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实行“两制”管理:项目负责制,经费包干制。

  (2)进一步完善过程管理、工作评价、成果奖励等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科研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3)注重“三个结合”,处理好“四个关系”,确保科研实效。“三个结合”即是指科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教育管理改革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处理好“四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科研与“教研、课研、课改、教改”这四者的关系。注重“三个结合”,处理好“四个关系”,使学校科研工作有了抓手、有了载体,目标具体,针对性强,这样才能使科研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4)在认真开展已立项个各级各类课题的基础上,以校本研究为重点,全面启动第二轮全员科研计划。

  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同创造而积淀下来的具有学校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重要的育人途径,它能通过师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确立,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

  (1)初步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即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以人为本、宽严适宜的制度文化,高效有序、和谐顺畅的管理文化,开放创新、灵活多样的课程文化,相互欣赏、严谨求实的教师文化,生动活泼、诚信友善的学生文化,整洁优雅、积极向上的环境文化。

  (2)注重在恢弘大气的现代化新校园中对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和积淀工作,注重在物质、精神等层面构建具有学校个性的、凸现“一中精神”的、体现学校传统文化与建设现代学校相融的和谐、奋进的学校文化环境。

  (3)抓好校园绿化和道路命名工作,高品位地建设院士文化墙,以此来激励学生。

  (4)加强对“两室文化”的指导和引导。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在培养学生品德、情操方面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是学生在集体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文化环境。迁入新校区,要加强对“两室文化”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低级趣味,协调集体与个人关系,发展相处与交往能力。要重视寝室文化在寄宿制高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花大力气营造好学生寝室文化氛围。

  (5)注重以风气育人,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以优秀教师的高洁品行陶冶学生的人格,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6)珍惜一中100载悠久历史,弘扬一中精神,建设好开放式校史室,以此提升师生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

  (7)构建富有一中特色的校园仪式,形成开学暨颁奖典礼、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特色,使之充满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8)大力推进学生社团活动,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配备更多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组建发展多样化的社团,要让每一个一中学生都参加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社团活动,在高中毕业时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通过社团建设,发展学生自主管理和教育的能力,形成高水平的特色、品牌社团。

  (9)发扬民主精神,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健全述职报告制度,诚恳接受师生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优化学校人际环境。

  (10)建立图书超市,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建设读书型、学习型的校园。

  (11)建设安全、整洁、节俭、文明的食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篇3:淮阴中学健康教育规划

  健康教育是健康的先决条件。健康是身体、精神、社会适应的完美结合状态。 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的能力与表现与健康有关。没有健康就没有发展,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是学校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向他们传授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富有成果的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改善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减少缺勤;改善学生体质和精神健康,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健康卫生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根据我校情况,特制定本计划如下:

  一、健康教育现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每个人人才素质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心理健康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方面,加强学校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当务之急。我校的高中生的心里状况整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高考的压力,有少部分同学,在三年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越是临近高考,心理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情绪低落、自卑、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等。

  二、 指导原则

  1、根据国家对全民健康素质发展的要求,以我国的《中小学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为指南。

  2、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发育水平需要为前提,制定与其年龄、性别、以及理解与接受适应的心理教育内容。

  3、根据季节传染病、流行病和预防突发事件的要求,确定健康教育内容。

  三、 总体目标

  1、建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多部门合作和全体师生参与的健康教育服务体制。

  2、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健康教育评估方案》,建立适合我校情况的各项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制度。

  3、注重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全校师生健康知识知晓率(90%)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5%)

  四、工作指标

  1、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20**年不断完善各项健康教育制度。

  3、20**年心理基础知识知晓率达80%,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4、20**年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卫生行为形成率达到85%以上。

  5、20**年使中学生实际操作率达到90%以上。

  6、20**年加强控烟,创建无烟学校,控烟率达100%。

  7、体育活动普及率达90%。

  五、主要措施

  1、加强健康网络建设,明确各级健康教育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2、稳定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加强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

  3、促进健康教育与教学、德育工作的结合。

  4、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利用班会、升旗、健康教育宣传栏、专题报告会等形式)

  5、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生物课融进青春期发育、预防艾滋病等内容。

  六、考核与评估 : 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每年对部门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评估,解决经费及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篇4:淮阴中学五年学校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的基础

  一、学校的历史发展

  江苏省阴淮高级中学,1902年创建,历史悠久,久负盛名,1991年选入“中国名校”行列。

  学校前身为江北大学堂,是光绪二十八年江苏遵旨创办的四所高等学堂之一,是省内外颇具影响的一所高等学校。1903年,遵照“奏定章程”,改名江北高等学堂;1906至1912年,改为江北师范学堂。这10年中,教与学的勤恳校风“远近闻名”,江苏教育总会称赞:“其勤恳为苏宁各处所不及。”

  1913年之后的15年,学校进入省立第六师范阶段。这段时间,学校灌输爱国精神,遵章明确学制,改革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较高,“校誉蒸蒸日上”。同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成为“设备齐全的江淮数百里最大的学校”。

  1927年,学校改为江苏省立阴淮中学,接着命名为大学区立阴淮中学。大学区制使阴淮中学成为含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完全中学。1929年恢复江苏省立阴淮中学的名称,学校整顿管理机制,进行校风建设。同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十二所省立完全中学之一。

  1932年,改为江苏省立阴淮师范学校。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各项设施齐全。相比于全省同类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较为优越,管理制度完善而严密,教育教学严谨而高质。当时的《江苏省教育概览》和《江苏教育》都给予详细报道。抗战时期成为流徙转迁的省立临时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复校,修复校园,改造教学环境;延聘名师,注重教学改革;稳定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多次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

  苏北解放后学校命名为“苏北阴淮中学”,新中国建立后改为江苏省阴淮中学。1953年9月,省教育厅“从领导力量较强、师资水平较高、办学条件较好、成绩优良的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中学”。经省教育厅审报、中央教育部批准,江苏省阴淮中学成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14所重点中学之一。此后,学校按省重点中学标准发展建设规模,改建所有用房,开辟了南院,扩大了北院,各建一批楼房,又建校外操场,占地总面积扩至102亩。因管理规范,教学改革成绩显著,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较好地发挥了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1963年阴淮中学又被确定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18所示范中学之一。

  1978年,“***”后的阴淮中学经整顿恢复,解放思想,快速发展,经全面考查,被确定为16所省重点中学之一。与此同时,学校按办好省重点中学的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办学条件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逐渐发挥了重点中学的实验性、示范性作用。1990年4月,通过省重点中学的检查评估验收,成为全省首批合格的重点中学。

  1993年,学校教代会提出把阴淮中学“办成规范化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省重点中学”的奋斗目标。1995年的教代会通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纲要》,采取快起步、高投入、严管理的办法,全面实施现代化工程。经评估,达到了1993年提出的奋斗目标。1997年初荣获“江苏省模范学校”称号。

  1999年1月,学校教代会通过“创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决定,学校加速落实各项建设计划,2000年4月通过评估验收,20**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年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以来,阴淮中学现代化建设加速进行。20**年冬,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阴淮中学新校区,拓展学校优质教育空间。20**年,投资总额1.56亿、占地面积260亩的花园式高级中学全部竣工,实现了初中部与高中部的分离。各项建设和内部设施均达现代化水准,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环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优育”条件。

  二、学校的历史资源

  阴淮中学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优良的校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卓越的教育业绩,留下丰富、宝贵的历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它反映学校的文化底蕴、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理性目标,既可使学校管理者的行为更有目的性和前瞻性,又可以使学校的整体行为更具凝聚性和自觉性。阴淮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有着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其办学理念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意义深远。

  学校创建之初,竭力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中学西学互求融贯”的办学理念。省立第六师范时期,学校贯彻李更生教育思想,提出“反帝爱国,陶铸国民胚胎”的办学理念。1929至1932年学校提出“教训合一,人格感化”的教育理念;校内的*地下党组织为渗入这一理念的革命性,竭力宣传和推行“勤学尊师,爱国爱校”的思想。省立阴淮师范时期的办学理念,起先是“指示学生治学门径,培养学生砺德精神”;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办学理念是“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

  建国以来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如1988年,为建好省重点中学,学校提出了“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发展战略。1999年为促进学校在更高平台上的发展,学校提出“创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的发展目标。与此相应,学校根据百年发展史中的“敦品励学”、“弘毅忠壮”、“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等有特色的校训和办学理念,凝练出新校训“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十五”期间,阴淮中学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追求管理高效益,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2.爱国传统

  阴淮中学有着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建校之初,因沙俄派兵强占奉天,全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

  “五·四”运动期间,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举行****,通电支持北京爱国青年;带领阴淮地区的学生代表到上海谒见孙中山先生,请教爱国运动方针;成立全区学生联合会,发表反帝爱国宣言。(事迹载入《江苏革命史词典》)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全校师生异常激愤,立即通电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全校***,组织12个演讲团到社会演讲,成立“后援会”在社会上募捐援助上海工人。(事迹载入《江苏教育志》)

  1927年,阴淮中学成立*地下党支部,后改为阴淮县委,县委书记及大部分县委委员都是阴淮中学学生。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带领广大师生与校内外***势力进行了长期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全校师生投入抗战行列,许多学生参加抗日队伍,有些学生直接加入保乡卫国的地方抗日武装,有些学生奔赴延安,留校师生则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胜利后,***政府向苏皖解放区发动进攻,学校掀起了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新四军。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立即进行“热爱新中国”教育。1950年和1951年,全校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潮,354名学生签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要求到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后赴朝抗美。1951年1月5日,《苏北日报》作了报道,并转载“上书”全文。这个时期,全校直接参军的、进军校学习后奔赴朝鲜战场的,共130多人。《苏北日报》连续6次报道了阴淮中学的参军情况。阴淮中学成了苏北各级各类学校反帝爱国、保家卫国的典范,推动了苏北,乃至江苏全省的爱国热潮。

  阴淮中学的爱国革命传统和那些为国捐躯的校友们的事迹,是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些烈士校友的革命精神至今仍在教育我国人民。全国著名的革命烈士宋绮云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位党的地下工作者、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小萝卜头”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家三口被惨杀于重庆“戴公祠”,悲壮事迹一直在全国人民中间传颂,也深深地教育着阴淮中学的代代学子。

  3.教学改革

  阴淮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始终贯穿于百年发展之中。

  学校创立之初就竭力革新,走中学与西学相结合道路。特别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相文主持校政期间,学校主张学术民主,教学相长,改革教学内容,自编教材,培养“文理通优”的学生。

  1913年之后的15年,是省立第六师范阶段,学校立“新范畴、新教法”。李更生在六师任职期间,提倡“动的教育”,强调“从事上磨练”,全体教师积极革新,勇于探索,自立风格。这个时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在全省起着导向与推动作用。

  在大学区立阴淮中学时期,学校设首席教师制,领导重点学科开展教材研究。这些首席教师省内著名,对全省的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肩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恢复江苏省立阴淮中学校名后的1927至1931年间,学校开展了“一场教学内容改革的斗争”,广大进步师生反对开设“党义课”,抵制“党化教育”和所谓的“三民主义教育”。斗争取得了胜利。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影响很大,其斗争史载入《清江革命史料》。

  抗战前的5年间,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的层次性和内容的选择性。不论是“必修性”还是“选修性”,都体现教材和教学的实践性、层次性。还施行“学分制”,高中学生“须修备160学分方得毕业”。经验在全省教育会议介绍,《江苏教育概览》作了刊登。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抓学科改革,力求“从生产上实施教学,从建设上树立楷模,从劳动上讲求锻炼,从服务上指示学习,在整个社会里探求学识。” 在教学方法上,“重自动之学习,不重被动之灌输”。江苏省教育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作了批示,江苏省档案馆至今仍保留着这方面的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学校重视教学思想的更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方法;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程序的改革。所有这些改革,都受到省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赞赏。

  阴淮中学为纠正1958年的教改偏向,确立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的观点,建立了“以学为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秩序;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设了面向省、市的许多研究课。因此,1960年9月阴淮中学被江苏省教育厅定为江苏省第一批教改试点学校。

  阴淮中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观摩教学”和“示范教学”活动,推广教改经验,多次受到省、市的表彰。

  “***”后到20世纪80年代,阴淮中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着重于变“灌、多、粗、死”为“导、少、精、活”,使学生“会学”;充实第二课堂,变“单、少、冷”为“趣、多、热”,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学校把“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核心、思维为重点”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各学科都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作为教改重点。现代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后,学校实施省级课题“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最优化研究”。同时,全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2000年以来,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课程结构,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把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程,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仅2000-20**学年度,学生就申报并研究286个课题。现阶段,学校投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结合“十五”省级课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全面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国家级课题“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广泛进行实践探索。

  4.群雄竞秀

  百年老校,群雄竞秀。阴淮中学培养出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英雄人物、教育家、科学家,有宋绮云、李更生、周太和、温济泽、李竹平、张景华、滑田友、李崇淮、朱琳、崔济亚、马绍孟等等。其中,宋绮云是我国著名的革命烈士;滑田友是徐悲鸿门生,我国近代雕塑大师,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在法国被誉为“罗丹再世”;朱琳是周恩来总理多次赞扬和鼓励的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更生是阴淮中学前身江北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是*称誉的爱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教师中的杰出人物是顾民元。他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两个大学读书,1932年至抗日战争前夕是阴淮中学语文教师。这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学识渊博,精通四国文字,翻译不少世界名著,讲课渗透革命思想,教育和支持青年学生勇敢地走革命道路。1941年在领导地方抗日斗争中牺牲。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在苏中、苏北广大人民中影响深远。1991年6月《顾民元遗著》出版发行,***为此书亲笔题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大地》杂志于20**年第1期,发表了***于1994年4月5日抄录的《江树峰怀念顾民元书赠刘瑞龙同志词》,以表达对顾民元的怀念。

  5.人格典范

  中国人的人格典范--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他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激励着广大青少年,更激励着阴淮中学代代学子。在周恩来身上体现的奋斗精神、无我精神、求是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等散发着永久的魅力。阴淮中学作为周恩来故乡的唯一的一所百年名校,一直坚持用周恩来的伟大人格教育全校师生,弘扬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观念。在校外,学校与有关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建立以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为主的八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校园内,建有弘扬周恩来精神的“一品梅园”,园中屹立着这位伟人的半身塑像;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均高悬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座右铭。学校开展的“学习周恩来精神,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激励着广大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善教勤学。

  三、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和谐社会是一个高效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整个经济资源应该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和谐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公平、公道、公正是社会的标志。建立高效、法制的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培养和谐的人,而教育则是培养和谐人的基本条件。这些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以知识为基础并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知识经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新的机遇和学校发展遭遇的新的挑战,作为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阴淮中学应有办学的危机意识,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去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领域,强化学校的服务意识;应通过调整、执行政策,采用新手段来增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阴淮中学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辩证地分析学校现状。在现阶段,学校教育面临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1、教育观念;2、规模结构及管理;3、办学条件;4、师资队伍;5、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6、教育投入等等。对以上情况进行考查,以便对学校发展进行正确定位。

  1.教育观念层面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在弘扬传统与体现时代特征的具体结合过程中,观念上的困惑尚待澄清,操作中的矛盾有待化解。

  目前我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我校教育观念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教育观念上,素质与应试的关系、务虚与务实的关系、眼前与将来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思考。在虚、实结合方面,学校在队伍建设上既要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道德觉悟,又要重视切实改进教职工福利待遇,使教师待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合理处理素质与应试的关系方面,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仍有一定限制。目前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彰显淮中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认真对待眼前和未来的关系方面,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使学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长足进步,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校管理层面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阴淮中学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要创办“五星级高中”,更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不解放思想,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就难以发展;不实事求是,脱离实际,也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要实现创“五星”这一目标,学校的管理体制,尤其是管理方式,更应大胆改革。

  面对办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在管理上要追求持续的改进。学校这一教育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达到优质服务的顶峰,必须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寻找改进的思路并加以应用。课程需要更新和改版;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学流程也需要改进;所有的教职员工,都需要获得培训进修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持续改进的过程也需要一种不断监控、不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心态。

  另外,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上的力度耗散,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尚需进一步的整合、丰富和完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配置也需进一步的澄清、协调和解决。

  3.教师素质层面

  从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上看,目前阴淮中学教师本科达标率为10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数达到全员教师的51%,现已有97位教师从研究生课程班结业,4位教师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另有32位教师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然而与五星级高中的指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进教师学历结构的合理化。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目前阴淮中学近几年进校工作的年轻教师数量居多,虽然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但专业化发展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虽然各年龄层的教师各有优势,但个人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团队的合力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从业务素质上看,虽然阴淮中学教师的整体实力较强,但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为数尚少。为促进更多富有影响力的名师的成长,学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另外,在全面实施和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整体的理念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之,在全面推行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在争创江苏省五星级高中的过程中,我校的教师队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学校将高起点、高要求地建设阴淮中学的师资队伍。

  4.学生资源层面

  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阴淮中学具有吸引学生的有利条件,在时间上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地点上有便利的地理位置,在质量上有优质的教育服务。但个体新的需求与愿望、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人口变动与学校规模等,带来了办学中的新问题。学校将进一步改善校园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把招生范围向江苏全省乃至全国拓展。积极创造条件,面向海外招收一定数量的外籍学生,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5.课程改革层面

  面对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新形势,阴淮中学在建设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学校文化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和新课程的要求相比,学校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理念层面上拘于保守,在实施能力方面也亟待提高。这些方面,学校还需要做大量的、过细的、扎实的工作,努力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有依托、课程教学上有支撑、课程管理上有保障。

  6.物质文化层面

  20**年阴淮中学建成功能齐全、集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花园式新校区,形成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营造出和谐的教学办公空间。虽然如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染功能上,学校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学校需要进一步引导师生员工增强意识和能力,提升水平和品位。

  第二部分创建五星级高中的目标建构

  阴淮中学在百年历史发展中积淀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新的形势下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学校有条件、有能力、有决心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力争早日创建首批江苏省五星级高中。

  一、教育理念

  党的**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将“人民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新的形势要求学校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阴淮中学一个多世纪的优秀办学经验和先进办学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就与教育理念相关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论证,确定“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校核心的教育理念,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教育的内在规律赋予这一教育理念以新的内涵: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更多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努力追求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幸福、成功体验,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学生的生动、健康、和谐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努力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指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指向和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发展”即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主动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好”则意味着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升。在力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学校以“进德修业,弘毅笃行”的校训整合诸要素,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形成健康、和谐、幸福的身心发展品质;着重培养学生高屋建瓴的精神境界,既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又具有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着重培养学生崇高远大的志向,既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执着奋斗的创造愿望,又能够脚踏实地,主动学习,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打好知识基础、夯实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又能够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会筛选,学会分辨,学会抵制,学会拒绝。

  二、总体目标

  为实践“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跨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学校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以“****”重要思想和****为指导,以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为契机,深入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以更加扎实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内涵,努力培养更多“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现代文明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江苏省五星级高中。

  三、具体目标

  1.办学条件

  以江苏省五星级高中要求的办学条件为依据,在实验室配备、图书添置、阅览条件改善等方面加大投入,达到五星级高中的办学条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净化、美化校园内每一幢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处景点、每一个角落,使校园进一步成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启迪思想的隐性教育课程。

  2.教师队伍

  今后五年,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博学严谨、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适当调整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促进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中青年教师占更大比例,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得到行政管理的锻炼,使阴淮中学的干部队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大教师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使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0%以上。每年培养、引进研究生,引进博士、外籍教师前来学校任教,同时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技术职务水平,使具有高、中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通过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合格教师的评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优质教师群体。

  3.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文明、团结、奋发、向上”的校风,“博学、严谨、热忱、创新”的教风和“勤学、多思、立志、成材”的学风建设,努力使校风、教风和学风所体现的学校精神贯串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转化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学校活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通过3年的努力使学校的管理水平达到:制度完善且执行有力;管理团队结构合理且协作有力;制度管理和人文关心有机融合且效果明显;学校的管理文化取得教职员工的广泛认同,形成教职员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4.教育教学

  加强德育团队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以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常规,以诚实守信和责任感教育为重点,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德育与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促进德育活动的系统化与课程化,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发展。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构建立体开放的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建设与创新,形成保障课程开发与不断更新的制度与机制;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合理有效、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校本教研,凸显“严、精、细、实”的教学特色,巩固并深化“十五”期间省、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总结,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5.教育科研

  继续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课题研究、学校课程建设、校本教研、巩固深化“十五”省、国家级别课题研究成果为抓手,通过专家引领、同行互助、自我反思等活动的开展,大力营造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氛围;努力用学校研发的成果指导改革,深化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学科资源建设取得显性成果的教师达到90%以上,90%以上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每年至少有1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6.办学绩效

  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优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兴趣,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合格率高;每年绝大多数毕业生能为全国一流高校录取;每年都有成批学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获奖,有令人瞩目的小发明、小制作,有重大影响的先进事迹。

  学校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毕业生声誉好,为社会所公认,有一批业绩突出的杰出人物。

  不断创新,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为教育理论界注目;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等成为典型,被广泛学习运用。

  创办江苏省阴淮中学教育集团,积极支持兄弟学校建设与发展,参与社区建设,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市级及以上范围开设学术讲座,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

  第三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的主要工作

  (一)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素设计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校乐教、积极上进,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是我校今后五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为达此目标,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着重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1.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今后五年,学校将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硕士研究生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学校鼓励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或进行研究生学历进修。对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教师予以经费和时间支持。鼓励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选择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2.实施“阴淮中学名师工程”

  今后五年,学校将继续实施“名师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在淮安市、江苏省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的专家型教师。重点培养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将为他们每人每年提供足够的专门经费用于专业发展。学校将根据各名师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为这些教师的发展创设或提供多种不同的平台和资源。名师要领导一个教师团队,并通过教师团队的发展,既促进青年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又促使中老年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学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整体地提高本学科或本领域教师队伍的素质。

  3.实施“阴淮中学教师团队发展计划”

  为营造和谐、合作的教师文化,体现和进一步突出我校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整体提高,学校将启动“阴淮中学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鼓励不同年龄、不同专长甚至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围绕某一教学、管理或研究专题,以“工作室”、“项目工作站”或“专项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和管理合作。学校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审批、监督和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场地和经费支持,并将教师团队发展的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项目。

  二、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1.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师培训的基地。今后,我校将深化教研组改革,赋予教研组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方面新的职能,使教研组成为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加强教师合作、构建新型学校文化的抓手,在整体地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构建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系统

  继续完善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将本着“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的主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校本行动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追求。在形式上,校级理论培训、级组合作发展和个体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多种途径相结合。在完善这一体系、总结若干行之有效的策略的基础上,加强本校教师培训经验向周边学校的辐射作用,使我校成为以先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教师培训基地。

  3.加强校本教师培训的课程建设

  更系统地规划校本教师培训,加强校本教师培训的课程建设,初步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相结合的校本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将包括系统理论学习板块、交流与体验板块、实践探索与研究板块等几个部分。

  在系统理论学习板块上,总结已经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的经验基础,继续与相关高校合作,举办研究生班,定期邀请专家来我校讲学,引导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教育理论素养。

  在交流与体验板块上,创造机会,为部分优秀教师提供到兄弟学校挂职锻炼的机会;组织部分教师赴国外、境外教育考察和学习;确立阴淮中学“大学-中学联合学术活动月会”制度,每月一次邀请大学专家、校外名师来校讲学,并与本校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单独或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组织或承办与中等教育相关的全国研讨会,与国内外教育专家、中学同行交流经验,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继续举办“阴淮中学教师发展论坛”,扩大参加论坛的教师参与面;继续开展学校教学观摩活动,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展示优秀的课堂教学。

  在实践探索与研究板块上,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研究创新,使教学改革和研究创新过程同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其中,教研组作为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的基本单位,将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加大经费投入

  我校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自20**年起,专门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达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0%,并以每年递增5%的比例扩大教师培训经费额度。

  三、指导教师自主发展

  1.组织教学质量状态及教师专业素质状态评估

  学校将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组织力量或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设计符合素质教育方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状态指标体系和教师专业素质状态指标体系。依据科学程序,对我校教学质量状态和教师专业素质状态全面评估,或进行持续的、跟踪性的状态评估。通过评估,促成我校教师更自觉地参照国家相关要求和我校近期及长期的追求,明晰整体的和个人的教学质量状态和专业素质状态,以便自觉寻找差异,自我更新。同时,评估结果也将作为学校管理和培训的科学依据,为学校各项相关工作奠定更明确的理性基础,但不作为对教师业绩评价的内容。

  2.组织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各类教师专业发展适合实际需要和发展要求,提高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针对性,学校将组织所有教师每三年制定一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逐一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各类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需求上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优化心理环境,促进教师身心健康

  1.关注和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

  学校要把关注、维护和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学校将积极创造机会,通过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保证教师得到定期的身体检查,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积极联系相关专业部门,通过共同开展健康和卫生讲座、宣传、资料派发等形式,强化教师的健康意识,丰富教师的健康知识,促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也将努力创造机会和组织相关资源,对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广大教师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2.营造促进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

  学校要进一步营造以进德修业为己任、以价值实现为追求、以事业成功为幸福体验的崇高的精神文化,构建良好的认同文化和执行文化,营造一种向上、健康、人文的氛围,弘扬振奋人心、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用光明的前景鼓舞人、用光荣的事业凝聚人、用敬业奉献感动人、用学术权威引领人、用心灵沟通打动人、用人文关心温暖人、用较好的待遇留住人、用和谐的环境感染人的崇高境界,让广大教师在校园里,身心愉悦地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让学校成为广大教师向往的精神家园。

  五、创建教师队伍建设特色

  阴淮中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增补的教师基本上是大学毕业生。学校通过“选苗子、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树样子、让位子”等有效措施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形成了阴淮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因此,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学校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引进教师200余人,90%以上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今后我校将在总结前期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上述青年教师培养措施理性化、制度化、系统化,进一步突出阴淮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更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跨越式发展。

  (二) 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要素设计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转型变革、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度开展的背景之下,围绕我校在今后五年间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教学管理

  1.继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今后五年间,将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以管理促改革,以管理促发展。教学管理将注重制度建设,坚持和弘扬“严、精、细、实”的教学特色,坚持执行“教学常规细则”与“学科教学计划”,主要从教学时间管理、教学资料管理、学分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

  教学时间管理方面,学校将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严格规定学科课时,保证学生每天3小时以上的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资料管理方面,以“导学学案”建设为抓手,规范各科资料的使用。在现有学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与共建,力争在三年内形成各学科系列学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学校内涵发展后劲的目的。

  教学过程管理方面,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力争在三年内制定完成《学科教学指导纲要》,细化各学科教学要求,既作为教研组日常学习的内容,又作为教学过程督导的标准。细化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后辅导诸环节的管理,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内的教师值岗辅导制度。

  学分管理方面,完善学分管理方案,规定各类课程学分认定的主体与标准,合理运用学分管理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和自主发展。配合学分管理的实施,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分层走班选修教学管理模式。

  2.建立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运行机制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立体开放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以确保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今后我校的质量监控机制,将由决策指挥、管理调控、质量评估、信息反馈和调查研究五个系统组成。

  决策指挥系统。由学校一把手、主管教学副校长和各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学科教学研究专家组成,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指挥中心。决策指挥系统主要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度与政策等适时进行调整,指挥调配校内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

  管理调控系统。由部门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主要管理和调控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教学需要修订或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质量评估系统。由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和全体学生组成,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检查、听课、座谈、问卷、访问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做出结果分析后提交给其他系统。

  信息反馈系统。由教务处、年级部、学校教学督导组、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有关人员组成,其核心职责是构建畅通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并反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制度包括:部门会议制度、教学督导组检查制度、学生测评制度、年级部学情调查制度等,提倡教师开通个人博客,畅通与家长以及学生的联系。

  调查研究系统。由教务处、教科室和部分教学经验丰富、调查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通过立项、调查、研讨等方式,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形成应对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3.深化教学评价制度改革

  今后五年间,我校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配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改革评价制度,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和尝试多元的评价手段,力争形成一套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助于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体系和方案,从而生成推进新课程的强大动力。

  注重多元评价。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扬民主,重视社会和家长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课任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和学校评价等方式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成长。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新高考方案中增加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与六个方面相应的评价实施细则,努力促进学生文化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步提高。再次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创新《学生成长手册》和《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学校档案室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努力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并重发展。

  注重过程评价。努力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调控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要立足长远,统筹三年,注重学生平时道德品行的表现情况和各个环节学习的完成情况。采用过程定量考核、形成总体评价的程序,动态分析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长,并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力求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水到渠成地达成预期的阶段目标,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形成有力的铺垫。

  注重层次评价。在开齐、开足、开好八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科能力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对学业发展实施四个层次的评价。一是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载体,实事求是地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并提供给相关高校。二是五门必修课评价,引导学生扎实学好,提高效率,努力在省统测中取得优秀成绩。三是两门选修课评价,要求教与学“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理解基本思想,把握基本方法,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四是三门高考科目评价,在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法,拓宽视野,提高竞争力。

  二、课程改革

  1.探索学校课程管理的新体制

  今后五年间,我校将努力探索课程管理的新体制,形成保障课程开发与不断更新的制度与机制,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将制定课程发展规划,成立“课程与教学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

  (1)促进和监督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2)统筹规划和组织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所建议的选修模块的建设和完善;

  (3)统筹规划和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

  (4)探索和完善符合我校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之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学分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

  (5)开拓、组织和管理课程资源;

  (6)促进和引导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在课堂层面的实现。

  2.完善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课程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立体的结构:

  (1)按照课程决策的权力范围维度,这个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按照学生修习课程的选择性维度,这个体系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按照课程本身的性质维度,这个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活动性课程和服务性课程。

  今后五年间,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深化学术性必修模块研究,使必修模块的内容安排更适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并完善所有的必修课程模块;每位教师每学年开设1门以上选修课,并逐步转换主题,用五年的时间涵盖所有选修系列,对有条件的学习领域拓展选修系列;各学科组须制定相应的分年度的规划,以确保学术性选修模块的建设顺利进行;每一学习领域在学术性选修模块中建设不少于3门精品课程,条件成熟时由学校统一组织精品选修系列中精品课程教材的出版,使我校课程建设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为原则,以德育课程为中心和特色,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术性校本课程、社会-活动性校本课程和服务性校本课程三个维度上同时展开,条件成熟的校本课程,将由学校统一组织相关教材的出版。

  3.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丰富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学校富有特色的宝贵财富。今后五年间,我校将继续采取措施,整合学科资源(电子教案、学案、课件、题库等),补充学科图书资料,更新实验设备,建设创新实验室,挖掘社区资源,建立校际合作和社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在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着重课程资源的规范管理。力争在此期间,建设完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需要、富有阴淮中学特色、确能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系统。

  4.建立健全学校选课指导制度

  为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今后五年间,我校将着力建立健全选课指导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要给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意见,对各门课程简介、选课基本程序及模式、选课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不同专业定向的选课模式、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方式、普通高中毕业要求、高校招生等进行说明和指导。

  三、课堂教学改革

  1.搭建教学创新平台

  高质量的教育要有高质量的课堂作为保障,为把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是关键,因此学校将整体搭建教学创新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优化教学过程,实践新课程理念,创新精品课堂。平台由以下三方面活动构成:

  (1)课堂教学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竞赛活动;

  (2)学术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总结等交流研讨活动;

  (3)论文评比、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创新活动的开展要依托学科教研组,为此将加大教研组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营造校园文化学习的氛围。

  2.建立调查研究机制

  当前,阴淮中学已经站在比较高的发展平台,为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找准学校内涵发展的着力点,学校将大力倡导调查研究,引导教师聚焦课堂教学,评价诊断课堂教学。学校要明晰制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每一名教师都要搞清楚自己的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与监控。学校将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问题调查、中学生学习不良现象调查、中考优秀学生负分化原因调查等活动,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

  3.推广深化科研成果

  继续深化“十五”期间两项重点课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和“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成果,扎实地在课堂教学层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尤其是在前期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多元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的调适性教学”、“有效加强学困生辅导”、“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提高各教学环节有效性”、“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双语教学试验”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争取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丰富、更系统的探索,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4.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继续重视实验教学,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完善特长培养机制

  按照新课程理念,学校教学工作既要达到共同基础,又要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因此学校将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改革为抓手,逐步完善学生特长培养机制。在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中,继续深入开展分项选修教学改革,在高一年级围绕田径、健康等为学生打造共同基础,在高二和高三年级提供系列体育专项课程,由学生围绕学分要求自主选修,促进学生体育专项特长的形成。经常性开设课外学术讲座,保证学生每学期参加4次以上。其他学科围绕特长培养开设校本课程,并将传统的学科竞赛工作纳入校本课程管理,完善主教练负责制,在促进学生学科特长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科竞赛成绩。

  6.积极创建和谐课堂

  学校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奠基之地,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课堂主阵地,通过和谐课堂的创建,促进对所有学生的全面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师生交往与互动的问题、学生完善人格的培育问题,要化知识为德行、化知识为思想、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信念,努力创设激励学生拼搏学习、团结协作、追求成功的课堂文化环境,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潜能、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的舞台。

  (三) 学校科研工作的要素设计

  在“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阴淮中学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形成了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科研特色,是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基地。在“十一五”期间,阴淮中学要丰富和发展这一特色,将以科研机制的完善为先导,注重校本科研,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新课改为中心,通过实践新课程理念和校本课程建设,力求取得具有推广价值的课改成果;以总课题为统领,促进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一体化,完善和彰显学校科研特色;以教师广泛参研为重点,严格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促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领导,完善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做好学校教育科研的协调、统筹工作,并为各级课题研究提供物质和经费保障。教科室组织日常工作,主要负责课题的申报评审、指导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进程并考核各阶段的进展情况,帮助总结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各部门、各级组都要结合本职工作,确立科研课题,并将科研工作目标纳入工作计划。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特点,确定研究方向,并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学校对部门和个人的科研工作实行协商式管理,定期考核。

  二、以总课题为纲,构建行动研究的网络系统

  针对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现实需要,各部门、各级组和教师个人将课程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通过学习反思,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学校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和“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两个总课题,在学校课题研究、级组合作研究和个体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上,构建立体整合的研究网络。这个网络系统将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的主旨,通过科研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三、健全制度,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学习制度,研修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科研方法,通过集体辅导、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经验介绍等形式,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完善级组合作研究制度,确定研究课题,纳入工作计划,有序开展活动。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修订《江苏省阴淮中学课题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各级组的课题加强指导和促进,保障研究进程有序有效,确保研究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重视“过程”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资料积累。

  四、评价引导,完善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学校将科研工作纳入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作为教师专业层级评定的必要条件,促进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课题研究;并把教育科研情况作为评优、评定“名师”、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对部门和级组工作考核中,要把科研目标完成情况和课题研究成果纳入评价。要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用评价指标规范研究行为、检测研究过程、衡量研究质量。学校执行《江苏省阴淮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支付各级课题审报和成果鉴定等费用,批拨各级课题的研究经费;对批准立项的各级课题和通过成果鉴定或成果获奖的课题给予奖励;对教职员发表论文和在校内外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的,认定后按级别给予奖励。

  五、搭建平台,营造反思研究的共享环境

  学校积极为教师学习反思、研究交流创造条件,构建平台,继续办好研究生课程班、教师发展论坛,坚持校内课堂教学研究观摩制度,提供《淮海晚报·中学生》版的交流园地。另外,利用网络条件,开设教师博客,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和反思,发表学习研究的心得和收获;鼓励教师参与团队发展计划,围绕专题目标,建立工作室、项目工作站及其他研究组织,形成合作团队;邀请大学专家、校外名师,与本校教师共同研讨,形成专家-教师联合学术活动月会制度,促进交流共享,实现专业提升;另外,通过开设“阴淮中学学术论坛”,面向全市兄弟学校举办讲座,为教师提供发表专业见解的舞台。

  六、推广成果,整合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学校建立科研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的交流制度,及时总结推广较有价值的成果。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观摩教学推荐成功课例,展示教改精品,提炼教改经验,出版教学案例集和教学反思文集,把总结课堂提升到教学常规和职责要求的层面。课程管理方面,总结整合各部门、各级组、各班级的科研探索和成功实践,并进行充分论证,丰富和完善学校层面上的课程管理制度。在科研成果推广的工作中,要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使学校科研成果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四) 学校管理工作要素设计

  在分析学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对学校管理的诉求,考虑学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发展,按照“协调为用,和谐为本”的原则,对未来五年学校管理工作设计如下要素。

  一、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管理制度执行效率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经验的沉淀,是学校各方对办学意见的综合与统一,是学校由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并由制度管理走向民主管理的基本保证,这要求我们既要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更要强化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1.修订并完善《阴淮中学处室管理规范》

  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各个处室的管理职责与管理程序,界定处室的权利与责任为原则,根据各处室的职责分工与功能定位,修订《阴淮中学处室管理工作规范》,以此规范与优化学校各处室的管理行为与管理程序,强化各处室间的协作。

  2.推进“学校管理岗位评聘制度”

  结合学校处室管理规范,细化和界定处室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利,确定学校管理人员的岗位要求。在维持管理团队整体稳定的情况下,根据“能上能下”的原则,坚持中层干部聘任制度,定期考核中层干部的“德、能、勤、绩”,根据能力与业绩,根据上级管理部门与教师的评价,对中层干部予以年度评价与任用。

  3.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学校将建立管理团队的学习制度,每月就学校的某一项或两项管理制度,在行政办公会议上学习,并就此项制度的落实、修改情况与进一步执行中的困难认真商讨,努力地将管理文本转化为管理实践。同时,针对管理人员在具体管理岗位上的表现,给予相应评价;并就如何更好地完成管理任务,给出相应建议。通过这种管理制度的逐个学习,管理人员具体工作的逐个分析,来提高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度,增强学校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二、健全学校管理体制,优化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协作

  学校管理体制既需要保持稳定性,以确保学校管理职能得到持续性的发挥与履行;又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以保证学校管理职能顺应办学环境的变化。根据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学校管理体制将做如下调整。

  1.建立学校中层管理的“协作办公机制”

  现在学校职能部门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教科室、年级部、保卫处。为统筹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消解因职能划分过多过细而导致的空缺和重叠,学校一方面要合理划分处室的分工,还要建立处室间的协作办公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办公室与总务处需要整合与协作;教务处与德育处需要整合与协作;教务处的教研工作与教科室的相关工作需要整合与协作;年级部与教研组的职责和权限也要进一步明细。

  2.强化教研组专业引领功能和年级部的教学规范功能

  把逐步强化教研组的专业引领功能与强化年级部的教学规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教研组以教师业务考评权利,引领和指导学科建设工作,负责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的业务发展工作;年级部负责年级日常行政事务、教学规范的落实与学生管理,配合德育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

  3.逐步推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无纸化办公工程”

  随着学校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校办学硬件配备的到位与优化,学校将逐步推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其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无纸化办公工程”。学校管理工作将尽可能在网络上进行,强化学校对各个部门和各个年级的协调,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与速度,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整体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引导全体教师开辟个人网页,开通个人网站,加强与完善网络交流与合作工作,实现教学资源的互惠和共享。

  三、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决策能力与管理效率

  管理团队是学校的办学灵魂,其工作积极性与进取精神,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工作的上进心与发展预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预期。为此,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管理团队,提高学校管理团队的管理素养与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大家的决策能力,提高团队整体的管理效率。

  1.逐步提高学校管理团队的决策能力

  从现阶段开始,学校管理团队的提高与优化,具体从四个方面来展开:一、学校管理团队自身将定期开展学习,针对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组织学习,以吸收新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二、学校管理团队将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接受相关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的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三、学校管理团队定期向教育专家或学校管理专家咨询或征求意见,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借鉴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校管理团队与国外学校管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创造条件,为学校办学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2.优化学校管理团队结构,以“协作能力”求管理效率

  在未来五年中,从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学校将逐步改善管理团队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学科结构。与此同时,加强管理团队间的协作互助,在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定期交流管理工作经验和教训,定期研讨和论证管理设想和思路,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形成比较一致的管理理念和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管理行为,努力促进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上的协作,在管理行为与管理事项上的默契。

  (五) 学校德育工作要素设计

  学校德育工作将继承百年淮中光荣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培植青年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时代精神,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为此,学校从“德育团队建设,德育内容与途径,德育评价”三个方面设计,努力促进德育工作团队建设、德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德育活动的系统化与课程化。

  一、德育团队建设

  组建一支既有研究能力,又能相互协作的德育工作团队,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根本保障。

  1.建设相对稳定的研究型德育队伍

  德育队伍是指以德育处为管理机构,由学校共青团组织、各年级部德育负责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以及各班主任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团队。学校通过事业的凝聚和合理的待遇,确保德育团队的相对稳定。通过邀请校外德育专家到校培训或者德育团队到校外观摩与培训,通过德育团队的自我总结与相互学习,提高专职德育队伍的德育素养。通过德育专项课题的形式,推动德育团队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提升德育团队的研究能力。

  2.强化学科德育,推进“班级双群体建设”工程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要增强学科教师的德育责任感,增强渗透意识,将德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学校将增强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确立“学科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德性发展,学生德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学科学习”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逐步推进“班级学科教师群体建设”与“班级学生群体建设”工程,使得德育工作进课堂,达到“课堂教学促德育,德育助课堂教学”的局面。

  3.建设具有管理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管理团队

  知识的获得与德性的养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基础。要建设一支在管理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管理团队,通过他们对其他同学的示范与引领,促进全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赋予校团委与校学生会更大的自主管理权利,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充实学生自治组织,将校团委、校学生会、年级部学生自治组织以及各班班委建设成一个协调自动的学生自主管理组织。

  二、德育内容与途径

  我校将秉承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加强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和法律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符合现代文明规范的基础文明素养,努力把淮中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有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

  1.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是阴淮中学传承百年的光荣传统。我们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之,特别要发掘淮中历史上如李更生、宋绮云、顾民元等一大批以中华民族危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者的光辉事迹,激励和教育学生形成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信念。

  2.优化人格典范教育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淮安的历史上涌现出如周恩来、张相文、吴承恩等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及其他英才。淮中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大量的爱国志士和科学精英。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先进事迹将是激励淮中青年学生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学习榜样。学校将通过广播、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人格魅力,发挥其教育功能。学校也要以身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和激励学生,开展系列“校园之星”的评比活动,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形成淮中传承光荣、激情四射的校园文化。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足开好起始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灵驿站”建设,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关注心理教育的理念,并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4.扎实开展“四自教育”

  学生的成长归根到底是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学校支持并鼓励学生会、团支部独立自主地开展教育活动。自主管理学生的一日常规,自主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自主发展各种潜能,自主做好学校的各种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的竞争上岗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真正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提高自立自理的能力。

  5.精心设计仪式教育

  为通过难忘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的难忘,我们将精心设计各种仪式教育。每周的升旗仪式,学生的入党、入团仪式,每年的十八岁成人仪式,学生入学和毕业仪式等,都是我们进行理想教育、责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绝好机会。每一次仪式都要精心策划,精心雕琢,努力追求触动学生灵魂、达到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

  6.深入开展党团教育

  为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为党团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校和团校建设,定教师、定教材、定课时,充分发挥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教师、老干部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把党员团员的培养教育和组织发展等工作,与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有机结合,以讲座引导思考,以活动增强体验,以奉献提升境界。积极开展“优秀团员文明示范监督岗”和“我为团旗添光彩”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7.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以促进学生社会化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公民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自律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对个人的行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提高学生勇于奉献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加强法制教育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8.推进新生入学教育

  为使高一入学的新生能很快地融入淮中浓郁文化氛围,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我们将继续重视和整体设计新生的入学教育活动。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提高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光荣与梦想”专题报告,全面诠释“进德修业、弘毅笃行”校风的深刻内涵;开展军训工作,增加国防观念和执行意识;开展“弘毅之旅”远足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开展优秀学长报告会,激发学生见贤思齐、发愤图强的内在精神动力;开展班级目标设计和发展规划评比活动,促进新的班集体的迅速形成。

  9.积极探索新时期家、校结合的新途径

  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信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学生、家长之间良性互动,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共同研究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家长的家教水平,增强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密切配合。

  10.强化艺体教育的德育功能

  重视学校艺术和体育工作是我校的一贯传统。进一步加强艺术课、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充分挖掘艺体课的德育内涵,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学生的艺术和体育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强化德育的功能。继续丰富和创新学校艺术节和体育节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11.做精做实德育项目工程

  为进一步统领德育工作,我校将努力做精做实德育项目工程。通过学科德育工程,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生指导工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德育实践工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增加体验,提高德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通过爱心助学工程,推动文明关爱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助人者和受助人的心灵感动,升华道德情操;通过编辑《学校德育工作指南》将有规律性与有序性的工作内容予以整合,使学校德育活动序列化;通过编辑《阴淮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南》、《阴淮中学优秀学生成长之路》、《扬帆起航--阴淮中学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阴淮中学学生生活指导》、《阴淮中学班会指南》等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努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课程化。

  三、德育评价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德育工作团队的投入与努力,也离不开德育评价机制的导引。为此,学校将着力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1.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考评制度

  评价既是一种管理策略,也是一种引导方式。要让德育队伍有效地落实德育目标,承担自己的德育责任,就需要对不同德育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进行规范,并以考评制度的方式予以表现。为此,学校将以各个德育岗位工作考评制度的形式,以具体化的指标来落实德育岗位的工作任务与性质,逐步出台《学科教师德育考评细则》、《班主任德育考评细则》和《德育工作人员考核细则》等系统的德育工作岗位考评制度。

  2.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遵循导向性、可操作性、公平性和发展性原则,结合阴淮中学实际,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制定《阴淮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按照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设计,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整合学校以往的各种学生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展。

  四、发展学校的德育特色

  阴淮中学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坚持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烈士校友的革命英雄精神教育,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八五”期间,学校通过省级课题“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弘扬了这一传统。同时,阴淮中学作为周恩来家乡的百年名校,一直利用周恩来精神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形成了“爱国传统教育与恩来精神教育有机融合”的德育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进一步融会历史传统、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丰富和发展这一特色,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中的德育精华,创建爱国传统文化教育、周恩来人格典范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文化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的资源保障

  一、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

  1.夯实学校的信息系统基础

  学校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形成以计算机校园网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设施格局。进一步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使师生即时上网,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便捷性之功能。

  适度扩大友好学校和信息机构的数量,以便密切与国内外学校及学术团体的联络,形成阴淮中学友好单位的网络。通过网络加强友好学校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互通信息、相互借鉴、共图发展。除了互派师生访问留学、举办教育研讨会之外,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与方式,使阴淮中学与友好学校及机构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更有成效。

  2.文化校园的建筑构造

  对校园原有建筑和新增建筑合理布局,丰富校园建筑物的内涵,融会诸多景观要素,构造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的文化校园,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和精心设计的景点中,凸显具有阴淮中学特色的文化意味。如校园内的“光荣之门”、“周恩来雕塑”、“名人画廊”、“励志图”等,使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升精神境界。

  3.师生的学术交流场所

  规划、构造师生学术交流的场所,让师生的学术思想和创新能力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们可以在舒适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学术研讨,就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在兴趣社团屋内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美文佳篇。以此拓展师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视角,培养民主意识和协作能力。

  办好学生电视台、广播台,办好校报、校刊,建设一批学生社团,发挥它们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关注热点、探索人生、交流思想、弘扬先进的功能,以培养师生综合能力,展示师生风采,为校园文化增色添彩。

  4.后勤保障的一体化工程

  有效的后勤工作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加强后勤部门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后勤人员要加强学习,牢固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和“为师生服务”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钻研业务,学好本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后勤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理好财、管好物,使有限的财物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率。切实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二、学校发展的资源整合

  教育投资要产生预期的效果,除了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外,还要考虑教育投资比例或教育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务必使物力、财力等物质投资与人的智力开发之间形成系统、优化的结合,努力使有限的教育投资获得较大的教育教学收益。

  学校拥有两种形式的资源:一为无形资源,例如卓越的品牌、良好的声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等;一为有形资源,例如教学设施、教职工和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两种资源都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阴淮中学要考虑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特性、学校发展所处的阶段过程、学校的潜在适应性、学校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这四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

  1.行政资源的依托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在一些重大事项上给予政策倾斜,例如招生自主权、师资聘评权等。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效益地推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依靠地区、省、中央相关部门的帮助,争取教育领导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逐步改善教职工待遇和办学条件。

  2.学校资源的优化

  进行资源分析,找出学校的优势和劣势,追求与学校优势相符合的目标、机会和策略,避免学校资源的弱化,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尤其要利用好学校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如品牌优势、人脉优势、区位优势、传统优势等)。

  3.企业资源的挖掘

  争取省内外企业的支持,已设立李更生奖学金、赵千里奖教(学)金、一品梅奖教(学)金、清棉友爱助学金等。要进一步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挖掘企业资源,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成立学校发展促进会,要加大对社会资源的挖掘力度,为学校发展寻求更多的资金及其他各种支持。

  4.社会资源的转化

  争取大学、研究单位的支持。学校成立由高校、社区代表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指导、审议学校方向及其他重大改革措施等。学校要加强与省内外高校联系,请高校教师作学术报告,和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育科研,同时为高校提供毕业生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基地等。

  5.媒体宣传的互动

  学校要和媒体合作互动,提高学校品牌形象。学校采用公开出版物、公益活动及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公共刊物上发表有关阴淮中学的重要新闻;通过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媒体进行有益的宣传;利用学校自身的特殊活动或事件进行宣传。

  加强与《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等区域媒体的合作,促使媒体关注教育话题、分析教育现象、引导教育舆论,与公众进行教育方面的良性互动。阴淮中学已与《淮海晚报》签订协议,联办《淮海晚报·中学生》专刊,充分利用名校优势,把专刊办成促进教师业务交流的园地,辅导学生学习的“课堂”,为广大教师、中学生及家长提供综合性教学服务的平台。要加强和扩大这类平台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阴淮中学在长期办学中探索形成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对苏北乃至江苏地区教育产生引领、带动、辐射作用。考虑到不同媒体的优势和局限,今后,阴淮中学还将全面使用多种形式整合宣传资源,如书面材料、音频和视频材料及软件、新闻、事件、讲演、活动、电话信息服务、人员接触等各类形式。

  6.国内、国际名校的合作交流

  通过“外请”与“外出”两种形式,加强信息和人员交流,建立和拓展学校对外联系的渠道,发挥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本着“让淮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淮中,让淮中具有国际视野”的宗旨,学校要通过与国内外学校互派师生、联合办学、合作科研等形式,拓展师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把阴淮中学的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型人才,同时提升阴淮中学的国际影响力。国内,与上海等地的名校进行合作交流;国外,与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学校进行合作交流。有计划地聘请外籍教师、高校教师来校任教,同时分期分批地安排我校外语教师与其他学科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接受进修培训。

  7.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共振

  通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行动、好家庭、“我为阴淮中学骄傲,我为淮安作奉献” 等活动,做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共振,起到敦风化俗的作用,让学校成为社会的引领力量。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积极参与社区的文体活动,开放人力、场地、校舍和设施设备等资源,争取相关社区在学生教育基地建设、育人环境优化、社区服务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在学生素质培养、学校教育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既要定期召开会议,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又要通过委员会成员,发动尽可能多的家长及社会力量 参与学校的改革,从而寻求更多的教育资源,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8.充分开发学校的潜在资源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金筹集等工作,必须建立在众多校友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学校与历届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并为之提供优质服务。这种关系必须从学生入学之前就开始建立,并通过一系列活动贯穿他们的一生。除了在校期间的经验历程,还应包括毕业后的聚会、地区校友会以及将校友和在校学生联系起来的志愿者活动等。当前的在校学生就是未来的校友,他们的中学教育经历决定了今后他们与母校的关系,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为母校尽心尽力。在阴淮中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充分开发校友在建设学校中的作用。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宣传员。他们充满善意的褒奖之词将口口相传,能使学校吸引并服务于更多的学生。

  第五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规划的实施

  一、制定并开始实施规划阶段

  目标:通过规划评审,启动改革。

  二、实施规划的中期阶段

  目标:进一步组织落实规划,在反馈中加以适度调整。

  三、达到规划的总目标

  目标:完成规划,并为制定下一轮发展规划奠基。

  阴淮中学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按省教育厅部署的江苏省五星级评估安排,适当调整,组织同步实施。

  为了实现创建“江苏省五星级高中”的目标,阴淮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决心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的淮中精神,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我们深信阴淮中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篇5:淮阴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江苏省阴淮中学前身为江北大学堂,创建于1902年,以后多次更名,1953年定为现名。近20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合格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入选 “中国百强中学”,被北京大学等名校确定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这些地位和荣誉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转型性发展时期,也是阴淮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还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庆典。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校科学、快速、持续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争进位、争上游、争第一”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特制订《江苏省阴淮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01-20**.12)》。此规划将在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重在加强学校顶层设计,谋划学校内涵发展蓝图。它不仅是未来五年的行动纲领,也是学校长期发展的愿景。

  一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

  学校百年史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队伍建设,从而实现了新的跨越。这既构成了学校新一轮发展的优势,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办学优势

  1.现代设施齐全。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教育技术装备精良,达到国内一流水准。实验室仪器设备年更新率高,能够在较高水平上满足教学需求;图书资料丰富,并逐年增加投入,发挥了重要的资源价值;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以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校园网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格局,实现了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全覆盖。这些硬件设施已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2.教师素质优秀。早在2000年,学校就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称号。目前,有教授级高级教师2人,省特级教师7人,市学科带头人27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40周岁以下的占38%。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99%。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实力。

  3.教学质量一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各教研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学校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稳定在95%左右,其中重点大学录取率在75%-80%之间。学校涌现出一批特优生,近几年有100多人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多名学生的高考成绩获全省前10名。

  4.科研成果丰硕。近几年来,学校有2个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34个校级课题先后结题。继“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之后,“十一五”期间成功申请省级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各1项。“十一五”期间,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成果和相关论文500篇,并多次在江苏省重点中学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学校被授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5.文化积淀丰厚。学校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办学传统,形成了以“爱国、修身、治学”为内核的丰厚文化底蕴。学校有鲜明的爱国传统。同时,校训从最初的“博学、勤恳”、“敦品励学”、“弘毅忠壮”“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等,发展到了今天的“进德修业,弘毅笃行”。这些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凝聚了学校对师生形成勤勉、踏实的修身治学精神的殷切希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全校师生努力践行校训精神,实现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

  (二)办学经验

  1.坚持“传承光荣,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铸就学校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学校形成了“传承光荣,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铸造了“勇于担当、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博爱无私”的精神特质。学校充分挖掘了地方文化精髓和校史资源,确立了“竖起脊梁担事”的学校精神,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追求卓越的志向。

  2.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实施精品教育。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教育理想,以促进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以精品德育、精品教学、精品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精品教育。精品教育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即培养“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德才兼备、善于创新的现代文明人”,创造性地实施精品教育,在素质教育探索上形成了特色。

  3.坚持“进德修业,任重道远”的责任信念,培育优秀团队。学校在传承“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的基础上,形成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的校训,核心内容是勤勉、踏实的修身治学精神。校训是全体师生的责任信念和行为准则,对全体师生具有规定性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坚定信念,踏实践行,而且还激励着教师铭记使命和责任,勤奋务实、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引领着教师处处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化的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求自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4.坚持“科研兴校”“文化治学”的发展战略,打造创新文化。学校坚持实施“科研兴校”“文化治学”战略,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有效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不断引领、深化学校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同时,通过专家指导、教师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校本科研、教研和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潜质。科研的品性在于创新,它激发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不断超越、不断改进,从而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永远处于持续发展过程之中。

  (三)问题反思

  当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发展上,个性发展不够鲜明;在课程教学上,学科发展不均衡、教学创新不够、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滞后;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青年教师主动发展意识较弱;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术特色不够鲜明。

  二学校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分析学校自身发展基础的同时,必须正视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可能的挑战,进一步明确教育事业对阴淮中学“十二五”发展的要求。

  (一)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尤为迫切,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勾画了新蓝图,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作为一所窗口学校,阴淮中学只有抓住这一新机遇,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

  2.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高涨。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我省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在这一背景上,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基础教育发展开始从“有学上”转向 “上好学”,意味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点。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的普通高中提供了空间,也为促进普通高中走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作为一所优质高中,阴淮中学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既是自身的持续发展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3.高等教育普及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并快速走向普及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必然呈现多元化,高等教育的选择机制必然走向多样化。这种发展趋向,将促使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机制等产生根本性变化,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作为一所示范性高中,阴淮中学必须在育人模式创新上发挥引领作用。

  (二)面临挑战

  1.普通高中同质化的影响。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办学特色,没有体现出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普及高中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教育如果仍然按同一模式办学,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和活力。阴淮中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同质化影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高校单一录取方式的导向。当前的高考制度存在着考试形式单一、录取方式单一、一考定终身等缺陷,加上人口压力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被动地围绕高考转,直接影响普通高中自身教育品质的提升。阴淮中学要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超越高考的导向,形成体现教育理想的办学思想。

  3.新兴普通高中的崛起。一些新兴普通高中虽然缺少历史积淀,但是它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他们没有历史负累可以轻装前进,他们积极进取充满活力,他们思想开放富于创新。这些优势为新兴普通高中创造了无限的发展可能,也对传统高中名校构成一定的挑战。阴淮中学要想在一流学校中始终立于第一方阵,必须在坚守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超越自身,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三)发展任务

  1.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适切的教育不仅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也是针对学生差异进行的有差别的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智慧、兴趣,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需要教师承认学生在智商、情商上的差异,真正做到有差异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阴淮中学的优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2.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需要大量的优秀拔尖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高中阶段是拔尖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拔尖人才培养打好基础是普通高中名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阴淮中学把拔尖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应有的教育定位。

  3.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今后十年,我省普通高中发展的主题是“优质特色发展”。所谓“优质”,就是加强内涵建设,使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优质化程度;所谓“特色”,就是学校个性化发展,就是鼓励学校根据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自身文化和办学特色。就阴淮中学而言,必须重建“优质”的校本理解,在学校教育内涵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哲学的明晰与教育品牌的打造,彰显学校更加鲜明的教育文化特色。

  三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必须基于优秀的教育传统,进一步明确具有当代教育思想意蕴的办学理念,从历史积淀中锤炼体现当代教育理想的文化模式,在新起点上重新思考学校的战略定位。这些顶层设计将引领阴淮中学“十二五”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研立校,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德育为先、素质领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重要内容,走内涵发展之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战略

  1.核心理念:成就每一位师生的卓越追求。其一,成就的对象是学校中的每个人,不仅包括每一位学生,而且包括校长在内的每一位教师;其二,在成就每一个学生的过程中成就教师;其三,成就的内容是每个人的积极追求和发展;其四,成就是具体的积极的教育实践行为,表现为优质的教育服务,弥散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目标层面,意味着学校要引领学生和教师的高远追求与自主发展;在教育实践层面,意味着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需要,通过培养模式创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队伍建设方面,意味着以教师发展为本,提供适合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平台,服务教师在课程能力提升、学术研究活动中实现专业价值;在管理层面,意味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充分的人文情怀,赋予教师管理责任,体现每位教师都是学校管理者的理念。

  2.学校精神:竖起脊梁担事。其主旨是“顶天立地做人,积极主动做事”。“竖起脊梁担事”是爱国教育家李更生的精神写照,既体现出学校每个人的做人尊严,也要求每位学生和教师发挥主体意识,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尊重教师人格、发挥教师学校管理主体作用是学校道德领导的基本体现。对学生而言,不仅要对今天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还要树立起明天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对教师而言,不仅要为学生的今天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还要勇敢地担当起引领教育改革的重任;对学校而言,“竖起脊梁担事”,意味着要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抱负,通过改革和发展,担当起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任。

  3.教育品牌:担当教育。就其内涵而言,可概括为“德业兼修、行知融通、事功互砺、职责自觉”16个字。“德业兼修”是教育目标,强调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是主动“担当”的必备基础;“行知融通”是课程体系,也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强调知识的实践建构,这是掌握“担当”本领的资源条件;“事功互砺”是学习方式,事即行动、功则成绩,强调通过行动获得成功、通过成功激励行动,强调通过行动上的磨练达到素质上的卓越,这是李更生“动的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提升“担当”能力的必经之途;“职责自觉”是教育的结果,是说学生具有了主动担当责任意识,并把这种“担当”自觉地看成是自身的职权,其实质就是实现了“竖起脊梁担事”的精神自觉。这16个字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担当教育模式”。从教育实践属性来说,“担当教育”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形成勇于承担责任品质的成人教育。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品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而且要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担当起培养人的重大责任。

  二是培养服务社会本领的成才教育。学校要立足于学生现状,着眼于未来发展,引导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夯实基本技能,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要为培养学生成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是引导勤于做事、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的习惯养成教育。学校要以“动的教育”要求师生,鼓励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行为参与到学习和学校管理过程中去,并在反思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养成批判反思、勇于创新的行为习惯。

  4.发展定位:追求卓越教育、具有国际视野、质量全国一流的当代学术高中。

  学术高中:是集教学、科研与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研究型普通高中。以培养学术型、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其一,学术性表现在学生素质上,学生不仅要学业成绩优秀,更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胸怀远大抱负,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其二,学术性表现在教师整体素质上,学术型教师占的比例较高,教师具有厚实的人文素养,个性鲜明,在一些专业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其三,学术性还表现在学校内涵和工作方式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哲学,鲜明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基于研究的工作方式,在学科领域和教育科研诸方面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卓越教育:是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的教育,是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的教育。首先需要培养“大气”的学生。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树立“英雄”风范,滋养他们的领袖气质,润泽他们的济世情怀,使他们在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在社会责任上有所承担。其二是发展卓越的教师。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团队工作能力,以一流的教师团队、一流的专业智慧,创造一流的教育实践,让学生享受卓越的教育服务。其三是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的卓越依赖于先进教育理念的支配,依赖于教育过程对人性的张扬和人类智慧的解放,卓越教育追求伟大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

  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不是国际化,是多种教育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是从国际视角出发、基于发达国家教育经验来思考学校教育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培养问题,体现为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具有国际开放性。其一,能够把握国际教育发展动态,运用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指导本土的教育行动;其二,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其发展纳入国际教育环境之中,为学生创造广泛的跨国、跨文化学习的机会;其三,引入国外教育经验、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输出本土经验与课程,与国际友好学校建立平等的对话与合作关系。

  全国一流:特指到20**年江苏省要创建的100所全国一流普通高中。阴淮中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其中首批通过验收的学校之一。在校本的意义上,“全国一流”主要是指学校内涵发展处于同类学校前列,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教育质量提升并不仅仅限于学校高考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真正走上自主学习、多元发展之路。同时包括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管理模式、队伍结构、办学条件等达到整体优化标准。

  (三)目标体系

  构建担当教育文化,创新人才成长模式,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国际教育平台,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成为首批江苏省100所全国一流普通高中。

  1.办学规模。逐年限制学校招生规模,到20**年,使学校在校生人数控制在3000人以内,班级控制在60个以内,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教师数量控制在260人左右,师班比达到4:1以上。办好学校国际部,形成2轨以上的办学规模。

  2.办学条件。逐年更新原有教学仪器设备,年更新率达15%以上;在实验室配备、图书资料、阅览条件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水平。围绕课程基地建设,整体规划专题性课程教室,力争每一主要学科配备2个以上教学活动教室。

  3.教育质量。学校教育总体质量在省内名列前茅,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修养,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广泛赞誉,无违法乱纪等现象发生。学生大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一本以上大学录取率达到80%以上,每年都有数十人被国内外顶级大学录取。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率和获奖人数超过同类学校50%,30%以上学生公开发表各种作品。学生健康素质100%达到国家标准,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秀标准的比例超过95%。

  4. 学生素质。进一步坚持“志存高远、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善于创新的现代文明人”培养目标的同时,从“担当教育”的目标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四有”素质。一有团队意识--学生善于在团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乐于为团队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欣赏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有集体荣誉感。二有个性追求--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懂得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三有批判精神--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习惯,能够在平常事物中发现创新意义,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事有新颖的思路与方法。四有担当情怀--在集体生活中主动承担事务和责任,有奉献国家和社会的远大抱负,养成自信、包容、积极、乐观等特征,表现出淮中学生特有的气质形象。

  5.学校德育。围绕“担当教育”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现德育从知识性向生活性转变,从附属性向主导性转变,从外在性向内生性转变,不断增强德育实效。引导学生形成对自我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道德认识。以班集体和课堂教学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明确每门学科都是德育课程,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实施全时空学校德育。加强德育活动的有效设计,还活动主动权给学生,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感,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方式展开,引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6.课程建设。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到20**年,实现所有学科优质均衡发展,力争有三个以上学科成为省学科课程基地。为学生开设至少100门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增强学校课程选择性,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加强研究性学习实施力度,从地方特点出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学习需要,探索高效课堂的实践模式。

  7.教师队伍。配齐配足所有学科教师,确保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投入每年在200万左右,并逐年有所增长。20%以上教师达到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00%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90%以上的教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0名,占教师总数的20%;培养15名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5名以上在省内外有专业话语权的名师。打造一流的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模范带头和业务引领作用。

  8.教育科研。继续实施“科研兴校”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围绕“担当教育”品牌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教育体系,带动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的理念提升和行为转变。强化科研的教学服务功能,通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实现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整合教育研究资源,提高科研水平。申报省级以上课题不少于5个,90%以上教师有科研成果发表。

  9.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转变学校管理模式,实现行政管理向学术管理的转换,弱化行政指令,增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民主参与。逐步实现制度管理向道德领导转变,建立学校道德共同体;通过尊重、信任师生,创造平等的管理氛围,通过共同道德愿景建立道德权威;规范共同体成员的教育行为,激发全体人员奉献教育的热情。

  四发展思路与推进策略

  明确发展思路、确立重点工程、设计推进策略是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实践路径。“十二五”发展思路,总体上要与国家、省、市发展思路保持一致,重点工程的确定需要基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推进策略设计则要充分体现学校的特点。

  (一)发展思路

  1.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做出贡献。要把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教师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理念,把学校改革建立在依赖教师发展之上。关注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需求,为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适切的服务。

  2.把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刚性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强调德育为先,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过程,实现教育每一个环节的优质化,确保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育结果的卓越。

  4.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各教研组和广大教师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各学科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通过课程的多样化服务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通过优质化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精英教育需要,通过学校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程

  1.教育品牌打造工程。学校将在进一步挖掘、梳理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把“担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品牌进行打造和经营。通过课题研究形式明晰“担当教育”品牌体系,让每位教师都深入认识、理解其基本理念和思想,并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通过学生社团建设、社区活动参与、“担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等多种形式,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继续以“担当者”的理念来要求自己。

  2.课程教学创新工程。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在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基础上,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力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严格按照课程规范开设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选择课程的多元化要求。推动学科均衡发展,把所有学科建设成优势学科。围绕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制订课程基地建设计划,力争成为省首批课程基地。

  3.学术团队建设工程。进一步实施“名师工程”。做好教师梯队建设,逐步使中、青年教师担起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重要任务。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由每个学科不同教师组成,并评选出首席教师。“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工作,指导所有教师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学科教师队伍。“学术委员会”还应该对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发挥出教学研究的作用。

  4.国际教育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服务平台,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优秀人才提供优越的教育环境,开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途径,也通过国际教育理念与具体课程的引入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办好国际班,拓展国际班合作渠道,打通学生出国留学通道。引进国际名校认可的国际课程,给学生多元选择空间,为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提供平台。培养一批双语教师,组建一支国际教育咨询的教师队伍,有效开展跨国文化交流与指导。大力开展海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开拓国际视野。选建一批海外交换生接待家庭,提高短期国际生友好交流活动的质量。

  5.精品文化建设工程。继续完善精品文化建设工程,在“精品德育”、“精品课堂”和“精品校园”基础上,丰富学校精品文化建设内容,使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所有方面都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品”目标。精品文化建设,相应要求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精心的管理,精益求精的管理,提升品质的管理,从而形成精品建设的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文化要把“成就每一位师生的卓越追求”的核心理念、“竖起脊梁担事”的学校精神和“担当教育”的文化品牌渗入到精品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于学校的校园设施、规章制度、传统仪式、校风、班风以及人际关系之中,在陶冶情操、塑造心灵、约束行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同时,改善师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激发起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远大志向的理想与抱负。

  (三)推进策略

  1.建立愿景,目标管理。学校愿景的建立使每一位教师从内心渴望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当做一项任务、一种使命和一个事业,并自觉为共同愿景服务。学校将以“担当教育”理念与实践为愿景,并以此感召全体教师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担当教育”实践过程中来。同时,学校将把发展愿景具体化为学校不同阶段目标和部门、个人目标,并通过目标对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管理,以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各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评价,通过目标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2.外部支持,校本发展。学校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关心,学校要努力争取多方支持,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包括经济、政策、舆论宣传等重要资源。作为学术性高中,离不开外部学术支持,需要与高等学校、地方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形成专业支持系统。同时,学校发展主要是自主发展、主动发展,要走校本发展之路。这就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立足解决学校现实发展问题,发掘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办学效能。

  3.科研引领,文化自觉。以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发展。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作报告,组织教师论坛、学术沙龙,召开校本教研活动,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积极性。并通过科研引领,启发教师文化自觉,培养教师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从而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觉醒、反思,并不断建构出新的教育教学文化。要使学校精神、教育理念追求真正成为学校文化核心价值,成为支配教育教学行为的文化习性,成为每一个淮中人的文化品格。

  4.抓住机遇,实现超越。善于抓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给予学校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优势,主动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多方面改革。以积极应对教育发展新形势,变挑战为机遇、变问题为优势,推动学校的发展,来不断满足学生、家长、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要以“十二五”规划实施为契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文化创新,最终实现学校的不断超越和持续发展。

  五主要工作与要求

  在整体规划学校“十二五”发展的同时,需要把各种理念、战略与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明晰各类工作重点和实践要求,以保证战略规划的实施。“十二五”各项主要工作都应围绕“担当教育”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以彰显学校的学术特色。

  (一)德育工作--构建以“竖起脊梁担事”为核心的主题德育体系

  1.“勇于担当”系列主题活动计划。目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做事能力,形成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道德认识,激发勇于做事、乐于做事的道德情感,提高善于做事的实践能力。围绕“勇于担当”形成系列德育主题,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主题活动,充分彰显学生作为“担当者”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引导他们自主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

  2.“担当者”社区志愿行动计划。创建淮中“担当者”协会,以淮中学生为主体,展开志愿者社区行动,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体步骤有:一是设计“担当者”协会会标、会旗、会服等,可以向全校师生征集;二是制定“担当者”协会章程;三是举行“担当者”志愿者大会,明确责任与义务;四是形成年度志愿行动计划;五是分小组分主题不定期地进行社区服务,可以包括文明礼仪宣讲、街道义务清洁、马路志愿值勤等活动。可以把传统的“弘毅之旅”融入“担当者”志愿行动之中,赋予传统活动新的主体精神。

  3.“青春文化”学生社团行动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创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多样化的社团,为学生青春旋律飞扬提供舞台,教师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进行全校范围的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设置并组建有关社团。社团组织与建设要体现“主动担当”的精神追求。社团领导要定期换届改选,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每学期末社团以文艺演出等形式汇报活动情况及成果收获,形成淮中校园文化独特的风景线。

  4.“卓越”班集体建设行动计划。“卓越”班集体建设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卓越”班级创建全面提高班级组织水平,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执行力,为学校各项活动的展开提供组织保障。“卓越”班集体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鼓励学生积极承担班级责任,并在广泛的责任担当中锻炼每一位学生的领导能力。学校要制订“卓越”班集体评估标准,建立班集体发展晋升制度,标准与要求要消除功利性,重在张扬班级作为生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特征。

  (二)课程教学工作--围绕“担当教育”整体规划学校课程

  1.“担当教育”课程开发计划。目的是实现担当教育理念的课程转化。需要围绕“担当教育”,结合普通课程方案,研制《阴淮中学担当教育课程规划》。内容包括担当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担当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变革、以“担当”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实施担当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等。

  2.拔尖学生成长计划。目的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教育服务,通过此计划的实施彰显教育的卓越品质。要求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制订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成长计划,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成长服务和学习资助,并为拔尖学生的升学提供国际平台。

  3.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计划。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进入高一下学期都要研制个人高中阶段研习计划,在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实施。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修习档案,并为每一个学生开发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最终成就每一个学生的追求。

  4.语数外学科基地建设计划。目的是改变主要学科课程单纯依靠教材的施教方式,将重要教学内容物质化、信息化、科技化,让学生在行动中、在实际操作中习得。要求结合课程标准探索语、数、外学科基于操作的教学方式,包括开发教学用具、开发教学软件、建立教学活动室等。建立博物馆、信息平台等形式的系列课程资源库。

  5.国际课程试点计划。目的是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展学生国际学习通道、提升高中课程开发水平服务。要对当前国内流行的各类国际课程,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开发的课程如 IB、PGA课程等,一些国际性的考试课程如A-LEVEL、ACT课程等,一些国别课程如美国的AP课程、SAT考试等,展开系列化研究,选择一些课程进行改造和试点,力争形成具有淮中特点的国际课程体系。

  (三)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担当教育文化”的校本实践研究

  1.“担当教育”核心课题研究计划。以“担当教育”为核心确立系列课题研究任务,覆盖教师全体。组建“担当教育”课题研究核心小组,申报国家重点课题。鼓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申领各项子课题,从多角度、多层面透析淮中“担当教育”的内涵与意蕴。设计适应于“担当教育”的教育实践路径,以课程、教学、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全面展开“担当教育”探索与研究,为淮中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教育革新服务。

  2.“行知融通”教学模式探究计划。深入反思教学问题,努力打造“行知融通”的教学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深远影响。“行知融通”的核心是“做中学”,这就要求首先要加强研究,在总结淮中已有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特质的基础上,研究其他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探索有益的内容与方法为我所用。其次要勇于实践,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变“多教”为“多学”,鼓励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在做中学,达到知行合一。通过在课堂中的检验与磨练,找出问题,及时改进,逐步形成具有淮中特色的教学模式。

  3.名师专项科研资助计划。通过科学考核与评价,选择15位校内名师作为科研资助对象。要求每一位培养对象根据个人发展特点确立研究课题。设立名师发展专项基金,对名师参观访问、外出培训、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实验等给予大力的支持与资助。鼓励名师自主组建教师团队,定期开展教研、科研、沙龙研讨等活动,活动经费可从专项基金中支出。建立名师发展激励机制,对有较大进步、有突出贡献并积极创新的教师给予金额不等的物质奖励。

  (四)教师工作--探索淮中教师专业校本发展体系

  1. 教师课程能力提升计划。提升教师课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课程能力主要包括教师课程开发设计能力、课程组织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课程研究能力等方面。学校要从转变教师课程观、提高教师课程意识、授予教师课程权力等方面引领教师自主发展,促进教师在课程活动中提升能力。

  2. 淮中教师专业标准研制计划。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研制旨在根据“担当教育”的实践需要,发展教师的全面专业素质,探索淮中校本的教师专业要求,促进学校教师适切地发展。成立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在了解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教学能力、责任意识和行为、课程能力和科研水平等方面提出评估标准。

  3. “大师”培养行动计划。“大师”的培养可以为学校培养出更多“大气”的学生。“十二五”期间,学校力争培养出5位以上“大师”级教师,使他们在全国掌握一定的学术话语权,引领某一领域的教育发展潮流。“大师”是基于教师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基础上形成的,学校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之处。

  4. 青年教师成才计划。青年教师是教师发展的主要储备力量,为他们制定成才计划可以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所有青年教师都制订五年发展规划,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成才路径。青年教师的成才更多的需要学校的鼓励、引领与支持,学校要在统筹考虑、制定计划基础上,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引领,并通过多种活动、多种形式为他们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支持;鼓励他们通过向名师学习请教、活动展示、读书反思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

  (五)管理工作--建立以解放智慧和人性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制度体系

  1.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重建计划。围绕“担当教育”,学校及各部门应该对学校教育教学、德育、课堂管理、教研科研、教职员工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等学校常规管理制度进行重建。重建的规章制度要体现出对学校师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全体师生在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中应该做出的贡献。

  2.学校道德领导共同体建设计划。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初步实现学校的道德领导。学校道德领导关键在于激发师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行为,这就需要把学校建设为一个道德共同体,使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成为教育事业的追随者,信奉共同的道德规范,在参与管理学校的同时,成为积极的自我管理者。

  3. 现代学校制度探索计划。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要求变政府对学校实行的“外控式”管理为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化管理。为此,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力量,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这不仅要求学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且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和运行、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实现机制创新,同时还要科学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研制要达成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有效实施,这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方面夯实保障基础。在依法治校、提高经济投入效益的同时,需要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加强国内外的办学合作,创造良好的校内外发展环境。

  (一)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学校章程和制度,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规范办学、尊重教师权利、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权益。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维护学校校园安全稳定,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

  (二)提高学校经费使用效益

  积极主动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全面完成学校校舍新建、改建工作;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实行教师培训、科研项目经费单列,确保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经费开支。加强经费管理,严格依法理财,建立科学化管理机制,增强经费分配的合理性。健全学校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和公告制度,使学校经费使用公开、透明,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只有将学校教育纳入社会整体发展之中,才能获得发展的外推力并增强内生力,只有广泛运用社会资源的教育支撑功能,才能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学校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学校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宣传媒体展示学校的经验、成就及发展需求,让社会了解学校、认识学校、支持学校,推动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四)加强同省内外知名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一方面加强与本地同类学校的交流与协作,同时要放眼四周,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地区的知名学校加强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和一些省外知名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充分借鉴他们办学的成功经验,定期邀请他们的骨干教师到我校上示范课,开展学术交流,请他们的领导到我校传授办学经验。另外,充分发挥国家级研究课题的引领作用,争取专家对学校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开拓学校国际化视野、确保学校教育走国际化道路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体现学校办学品位的内在要求。在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学习国外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创造性地把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办学特色吸纳到学校办学中来。

文库分类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管理文库吧 glwk8.com版权所有